本篇文章1418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——明明产品挺不错,可写出来的推广文案就是差点意思?要么像说明书一样枯燥,要么吹得天花乱坠反而让人不信。其实90%的卖点都藏在产品细节里,只是大多数人不会“挖”而已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像淘金一样,从商品里筛出真正能打动人的卖点。别担心,不需要什么文学天赋,就用“显微镜+放大镜”组合法,保准你看完就能用。
先问个扎心的问题:你上次被广告打动是什么时候?大概率是某个细节突然戳中了你,比如“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”这种具体到变态的承诺。
卖点提炼的常见死穴:
- ? 把产品参数当卖点(“采用304不锈钢”)
- ? 沉迷自嗨式吹捧(“颠覆行业”“重新定义”)
- ? 贪多求全列十几条优势(消费者根本记不?。?
举个反面教材:某扫地机器人文案写“强劲吸力2000Pa”,普通人根本不知道2000Pa是多强。但如果说“能吸起黄豆大小的钢珠”,画面感马上就有了对吧?
把产品拆解到不能再拆:
- 硬件:材质、结构、零件来源
- 软件:功能逻辑、交互细节
- 体验:开箱瞬间、使用手感、售后保障
重点来了:记录所有“反常识”的点。比如保温杯的密封圈多绕了半圈,这种设计师较劲的地方往往藏着黄金卖点。
案例:某吹风机强调“电机轴承用航天级润滑油”,虽然消费者不懂技术,但会觉得“连润滑油都这么讲究,整体肯定差不了”。
工程师说“热风流量提升30%”,你要转化成“以前吹干头发要10分钟,现在7分钟搞定”。记住消费者只关心“和我有什么关系”。
翻译公式:
技术参数 → 解决什么问题 → 带来什么改变 → 避免什么麻烦
比如:
- ? “食品级硅胶” → ? “宝宝咬来咬去也不怕”
- ? “72小时续航” → ? “周末郊游不用带充电宝”
不过话说回来,有些专业术语确实难转化,比如芯片制程纳米数,这时候不如直接说“性能提升但更省电”来得实在。
同样的功能,换个说法就能让人心跳加速:
| 普通表述 | 情绪版表述 |
|---------|------------|
| 防水性能好 | 淋雨时还能淡定接电话 |
| 空间大 | 后备箱能塞下3个登机箱+2箱啤酒 |
| 材质坚固 | 被熊孩子摔了10次都没事 |
关键技巧:把卖点变成消费者能炫耀的资本。就像买越野车的人最爱说“上次陷在泥坑里,其他车都趴窝了只有我开出来”。
手机厚重 → “堆料十足的手感”
“降维打击法”:
用高端技术打低端需求。某千元吹风机强调“恒温不伤发”,其实几十块的吹风机也有这功能,但没人说出来。
“感官绑架术”:
文字要激活五感:
(具体哪种感官词最有效?可能得看产品品类,这方面还需要更多案例验证...)
想象一下:
- 消费者蹲马桶时刷到你的文案
- 3秒内会不会停下来多看两眼?
- 看完会不会想截图发给朋友?
如果答案都是“否”,赶紧回炉重造。互联网时代的好文案,本质是“社交货币”——让人愿意主动传播的信息。
最后记?。核屑记啥家裼谡媸?。把一款普通产品吹上天,最终只会摔得更惨。毕竟消费者可能上一次当,但不会永远当傻子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