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3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疫情突然在你的城市暴发,生活会变成什么样?超市里的菜还够吗?生病了能去医院吗?社区会有人管吗?2021年那个冬天的哈尔滨,就真实地经历了这一切。但你知道吗?和最初的慌乱不同,这次疫情里,涌现出了太多让人暖心的故事和意想不到的智慧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新闻突然说哈尔滨发现了确诊病例。一下子,整座城市好像被按了慢放键。街上人少了,商场关了,小区门口又开始测体温了。说实在的,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,毕竟之前太平静了,这突然一来,有点懵。
但懵归懵,反应也是真的快。当天晚上,各个社区的微信群就炸了,不是传谣言,而是社区工作人员开始发通知:哪儿能做核酸、菜市场还开不开、家里有老人怎么办……信息透明得很,这让人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不少。
疫情一来,普通人最关心的无非就三件事:吃的咋办、病了咋看、孩子咋整。哈尔滨这事儿上,还真有点东西可以说。
? 吃的不用抢,配送网络比想象中靠谱 一开始也有人跑去超市囤货,但很快就发现,根本没必要。政府快速协调了几家大型超市和本地电商平台,搞起了无接触配送。志愿者帮忙送菜上门,尤其是独居老人,社区还专门登记,优先保障。这或许暗示,一个城市的应急供应链,真的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。
? 看病没耽误,绿色通道一直开着 虽然小区封控了,但医院从来没关门。有个朋友家孩子半夜发高烧,打了社区电话,马上安排了车点对点送去医院,看完再接回来。特殊的就医绿色通道 这次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,让人松了口气。
? ??尾煌QВ握娴耐廴?/strong> 学校反应神速,第二天就全面网课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效果嘛,就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。家长得盯着,孩子容易走神,老师隔着屏幕也管不过来。具体怎么能让网课更有效率,可能还得未来再慢慢琢磨吧。
你说抗疫靠的是谁?是政策,是医院,但说到底,还是一个个普通人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小区的志愿者王姐。她自己开个小店,疫情来了店关了,她就跑来当志愿者,天天帮着核酸队伍维持秩序、帮邻居送菜。问她图啥,她说:“啥也不图,就看大家不容易,我能帮就帮点?!?/p>
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: * 核酸检测点的工作人员,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户外,一遍遍消毒,手都冻僵了。 *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,成了城市里流动的生命线。 * 主动报名的私家车主,组成车队,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下班。
这些微小的个体力量,汇聚成了这座城市度过难关的最大底气。没有他们,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楼阁。
这事过去以后,我有时候也在想,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?除了紧张和疲惫,应该还有些别的。
首先,信息透明太关键了。老百姓不怕严格,就怕不知道为啥严格、接下来要干嘛。及时、实话实说的通报,比什么都能稳定人心。
其次,社区的能量超乎想象。以前觉得居委会就是管管琐事,疫情一来才发现,一个高效、有温度的基层社区网络,简直就是防灾减灾的神器。谁家有什么困难,他们最清楚,反应也最快。
最后嘛,就是别自己吓自己??只疟炔《靖膳?。囤货啊、信谣言啊,其实都帮不上啥忙,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,把自己和家人的防护做好,就是最大的贡献。
哈尔滨的冬天是真冷,但那段时间,感觉心里是热的。疫情像一场大考,考的是城市的应急能力,也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。虽然不知道未来还会面对什么,不过话说回来,经历了这些,好像也更有了点底气。你说对吧?
【文章结束】